伶仃洋上不伶仃江岸强企携手高校共探产业无人区

发表时间:2024-06-13 02:45:53 来源:环保建材

  如何实时监测汪洋大海上大桥缆索的健康情况?面对这一产业无人区,坐落于武汉市江岸区的中交二航局携手武汉理工大学,给出了一份有力的回答。

  5月31日,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内,研究人员忙碌如常。千里之外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上,“汉产”传感光纤正将大桥主缆内的温度、湿度数据实时回传。

  作为主要受力构件,主缆是每一座悬索桥的“生命线”,对于这座世界最大跨径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但是长期以来,普通传感器无法感知海上复杂环境对缆索寿命的具体影响,相关精确测量技术更是空白,这也制约着后期缆索维护的优化提升。

  “2020年一次行业论坛上,团队负责的人介绍的最新光纤传感技术,让伶仃洋大桥的承建方之一——中交二航局看到了破局的希望。”该中心副主任范典说,团队研发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可像神经网络一样植入设备、设施中,多年来凭借大容量、长距离、高精度的优势,已在石油石化、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应用。

  作为江岸区设计产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之一,中交二航局在区内扎根多年,围绕技术创新、城市更新、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工作,与江岸区建立深度合作。

  将传感光纤和桥梁缆索结合,既是全球首创,也遭遇了一系列难题。伶仃洋大桥共有2根主缆,单根主缆由199根高强度索股紧密编织而成,每根索股长约3000米。怎样将脆弱易断的光纤塞进缆索中心,让“鸡蛋变成钢蛋”?针对缆索内的18000个测点,如何让它们能在大风大浪中,长期健康工作?

  “这些在实验室内很难来想象的挑战,在我们的桥梁智能建造中试基地都有了答案。”中交二航局技术中心总经理田唯介绍,中交二航局拥有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的实验基地,可开展结构、岩土、材料等研究,是华中地区顶级规模、功能最全的建筑企业研发基地。

  三套MTS系列疲劳试验机,可应用于结构静态、动态和疲劳荷载试验;六自由度运动仿真试验平台,可用来模拟大型起重船在海上作业状态……借助基地内一系列制造设备和工程师团队,双方合力攻关,共同研制智能缆索样品,并在反复测试完成后,将新产品付诸现场使用。

  “通过共同研发的智能缆索,第一次看到缆索内部各部位温度场、湿度场的变化,非常震撼!”范典说,结合AI工具,联合团队正在研发对应的算法模型,有望为未来缆索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据悉,中交二航局中试基地主要为局内外单位桥梁智能建造中试提供技术服务。此外,中交二航局还与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所等行业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重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成果大范围的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沪通铁路长江大桥、援马尔代夫大桥等重大工程。

  “目前在中试平台上诞生的第三代筑塔机,已应用于武汉双柳长江大桥。它能够将施工速度由传统的0.7米/天提升至1.2米/天,减少高空作业人员比例达60%以上。”田唯说,有赖于江岸区的政策支持与牵线搭桥,中试平台的运营效率正不断提升。

  目前,江岸区已建成7个中试平台,分别是中交二航局建设的“桥梁智能建造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建设的“岱家山科创城数字环保传感器中试平台”、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设的“市政给水排水技术中试平台”,以及2023年新增的中交二航局“武汉市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建筑材料中试基地”、长江水文中游局建设的“武汉市河湖水文与水环境监测中试平台”、长江物探建设的“武汉市智慧管网全链条技术创新中试平台”、湖北聚能石墨建设的“武汉市锂离子及氢动力电池用石墨材料中试平台”。

  为招引更多创新团队,江岸区正深化与武创院的合作,依托岳飞街1号建设“惟楚荟”高品质人才交流中心和科创产业赋能中心,通过“一平台一基金一园区”,助力更多科创项目在江岸绽放光芒。仅2023年,江岸区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49家,数字化的经济企业总数增长20%,精彩的创新故事仍在江岸持续上演。


上一篇: 六盘水GRC花盆制造厂 下一篇: 福建发布一批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 涉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