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4年06月27日

“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郑州:迈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赛道

发表时间:2024-06-27 23:03:28 来源:新闻中心

  10月10日,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郑州专场。

  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雄,郑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义和郑州市副市长史占勇等重点解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有关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并回答记者提问。

  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60.9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2691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7.6%,基本保持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台阶态势,今年上半年逆势跃升至全国第14位。

  “城市吸引力持续提升,10年净流入300多万人口,城市年轻力指数全国第五,上榜全国十大最多人口净流入城市。”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雄介绍。

  郑州城市能级全方面提升,迈入了由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赛道,全省经济首位度由2012年的18.9%提升至2021年的21.6%,郑州正加快成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区域增长极。

  构建了立体大交通,机场二期建成投用,机场北货运区全面运营,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航空、城铁、地铁、公交、高速公路零换乘的机场城市,入选国家综合货物运输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

  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1小时覆盖全省地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4至6小时通达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主要经济区的高铁圈,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巩固。

  “空中丝路”越飞越广,货邮吞吐量突破75万吨,连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晋位全球机场40强;“陆上丝路”提质增量,获批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中欧班列(中豫号)形成“8个口岸出入境、17条线路直达”的网络,累计开行超过6000班,运行效益保持全国领先;“网上丝路”创新突破,近年来保持20%以上迅速增加,业务辐射196个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子商务“1210监督管理模式”全国推广,形成了“买全球、卖全球”的网络体系;“海上丝路”通江达海,依托铁海、公海联运建成了内陆“无水港”。

  这十年,郑州坚持制造业高水平发展为主攻方向,经济发展蓄积新势能。产业体系一直在优化,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0%提高到2021年的32.7%。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形态趋势强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聚链成圈。

  郑州制造加速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苹果手机最大生产基地,宇通大中型客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0%,速冻食品占据全国60%以上市场,郑煤机成长为全球顶级规模的智能化成套化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中铁装备盾构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慢慢的变多产业产品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5G网络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居全国第5位,获批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成以上汽集团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一流算力设施,打造智能物流、智能制造等20个深度应用场景、131个智能工厂(车间),推动上云企业5.6万家,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速协同。

  这十年,郑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水平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厚植新优势。

  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完成国土绿化提升面积116.8万亩,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2年的37%提高到2021年的41.6%,建成5000平方米以上综合公园174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3平方米,成为长江以北唯一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省会城市。

  沿黄生态持续向好,高质量谋划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核心示范区,持续开展黄河“清四乱”专项行动,治理修复58万亩黄河湿地,建成开放“两脉、三带、四区、多节点”的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76.5公里。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128天增加到2021年的237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定退出全国后20位;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2个国(省、市)控断面全部达标,农村黑臭水体源头“动态清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双碳工作稳妥推进,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关闭退出,主城区煤电机组、全市非电燃煤锅炉、全市散煤全部清零,“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市区巡游出租车、公交车、新增工程用车全部实现新能源化。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由75%提高至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2019年的79.4%提升到2021年的84.8%,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大班额占比一下子就下降,“官方带娃”模式叫响全国。

  2298项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跑”,2492项事项实现“掌上办”,300项事项实现“零材料”“刷脸办”,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跃居全国重点城市第10名。

  郑州建成“15分钟便民医疗圈”,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6.2%提升到31.39%,非流动人口人均预期寿命由77.4岁提高到79.07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程度更可持续。(总台记者 田萌 央视网记者 魏俊浩 苏津 报道员 马志辉 统筹 王在华)